從老人口中得知,上世紀七十年代,永康農村都用土鍋燒菜做飯。當時社會處于集體化時期,有勞動能力的人都要出工掙工分,而燒鍋灶的柴草緊缺,住房又低矮擁擠,于是乎,聰明的永康銅匠發明了“銅湯腸”,又稱“鍋肚腸”。


存放于神雕銅文化博物館的銅湯腸
“銅湯腸”省時、省力、省柴、省地方,在燒飯的同時可以燒出熱水,是當年最有創意、最節能增效的一項發明。值得一提的是,“銅湯腸”不僅風靡了永康農家,國家相關部門還曾在永康開專題現場會,向全國推廣。



如今,隨著智能家居的逐漸推廣,即使在永康的農村,“銅湯腸”也越來越少見了。為了讓更多的人通過這一老物件回味曾經的歷史歲月,神雕銅文化博物館精心收集并展出了幾個“銅湯腸”,閑暇之余,您可以前來參觀欣賞,從中感受永康工匠的“智慧結晶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