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南昆明東北的鳴風山上原有座銅瓦寺,為明萬歷三十年建筑,明末崇禎十年(1637年)移往賓川雞足山。清康熙十年(1671年),平西王吳三桂在鳴鳳山重鑄銅殿。而雞足山金殿于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間被毀。
2006年底,雞足山金頂寺片區金殿重建、楞嚴塔維修、鐘樓、鼓樓修復工作全面展開。
本著對佛教文化的虔誠之心,神雕公司董事長程育全先生毅然擔當起“雞足山金殿”銅總工藝設計的重任,將傳統佛文化的認知融入神雕銅藝之中,歷經11個月,金殿又屹立于海拔3240米的雞足山頂。
重建后的金殿,長7.1米,寬7.1米,高5.8米,規模逾昔,金光耀眼,富麗堂皇,雄偉壯觀。金殿雙重檐歇山式仿木結構,從須彌座至屋頂瓦以全銅建造,集神雕銅藝語言之精粹,采用鑄銅、鍛銅、雕刻、鑲嵌、鏤空、仿古氧化、貼金等工藝,工藝復雜、難度高,部件通過卯榫連接,經過小樣、大樣、鑄造、預安裝、現場安裝等階段,計萬余工,重建完成。
金殿實際上是全部采用銅為材質的銅殿,成為了繼我國傳統4大銅殿(北京頤和園銅亭、山西五臺山銅殿、湖北武當山金殿、云南鳳鳴山銅殿)之后又一金殿。
雞足山金殿,是佛的殿堂,是神雕銅藝的殿堂,代表著佛文化的最新發展技術,其超越古人的精湛銅藝,必將名垂青史,流芳百世。